近日,数字经济学院“淇韵数创”乡村振兴实践团圆满完成了在鹤壁市开展的“诗画淇水·青春兴农——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实践”专项社会实践活动。该实践于2025年7月至8月进行,通过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,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青春动能,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。
在实践启动会上,指导老师王超慧勉励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深入基层服务社会,践行初心使命,为地方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。实践过程中,同学们不负期望,以实际行动践行了“深入实践、深耕专业、严守纪律”的要求,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专业素养。
本次实践系统分为三个阶段推进。7月10日至19日的前期准备阶段,实践团深入淇水关植物园、植物园科普馆、淇澳翠境园及鹤壁非遗文创馆四大实践基地,完成了资源调研、非遗产品授权对接及团队技能培训等准备工作。
7月20日至8月14日的实践执行阶段,团队围绕“内容传播与在地赋能”双线推进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在内容创作方面,实践团拍摄制作的《诗经植物探秘》《汉服打卡攻略》等系列短视频在抖音、小红书、B站等平台获得良好反响。
实践团重点开展的三类主题直播活动各具特色。
科普类直播“淇水关植物园科普馆之旅”由团员担任科普主播,通过镜头带领网友游览植物园和科普馆,详细讲解《诗经》植物特性、生态价值及传统文化故事,带领线上观众沉浸式体验植物标本互动装置,生动呈现自然与文化的交融。
体验类直播走进淇澳翠境园,在古色古香的鹿台阁前,两位身着汉服的团员作为“文旅向导”,搭乘游园车并泛舟画舫,实时展示园区建筑风貌与淇水两岸自然景观,穿插汉服穿搭与打卡互动,让观众云端感受《诗经》地域的人文底蕴。
文创类直播分别于鹤壁窑艺术会馆与鹤之品文创馆进行,团队深入介绍非遗历史与工艺技法,展示茶具、摆件等文创产品,通过现场演示与讲解实现非遗带货,助力传统技艺走向大众消费。
在地赋能方面,实践团成功策划组织了“草木染”DIY手工研学活动。参与者们共同采集天然植物原料,亲身体验从花草拓印到染制手提包的全过程,制作出融合地方文化元素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作品,使传统工艺以可感知、可参与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。
8月15日至30日的总结推广阶段,实践团制作完成了纪录片《淇水新声:青年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日子》,并撰写实践报告,总结了“文化IP活化—流量引流—在地人才培养”的鹤壁经验。同时,团队联合当地青年成立了“淇水青年电商联盟”,为鹤壁电商产业打造长效发展路径。
此次实践活动是学院“知行合一、产教融合”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,展现了高校青年服务社会、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。“淇韵数创”实践团以数字为笔、以文化为墨,用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绘就新图景,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。



(供稿部门:数字经济学院 撰稿人:王超慧 审核:元世娇 编辑:张团辉 责任编辑:谭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