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度挖掘淇河文化内涵,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,8月14日,食品与化工学院“淇诗膳语青创营”在专职组织员王永刚、郑盼盼老师的带领下,走进许沟片区,开展了一场集产业调研、生态学习、文化探寻于一体的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活动首站聚焦地方特色产业,实践团来到淇河三珍农业园。园区负责人郑会军围绕“淇河三珍”之一的缠丝鸭蛋,向同学们系统讲解了从生态鸭养殖的科学管理、咸鸭蛋的传统古法腌制,到鸭蛋松花蛋的创新研发等全链条生产流程,让大家直观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农业的融合魅力。交流中,郑会军提出园区当前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在于生鸭蛋蛋黄“缠丝”特质的无损检测,该技术难题制约着缠丝鸭蛋品质标识的准确判定。实践团当即表示,将结合专业所学,通过文献研究、实验分析等方式深入探究解决方案,力求为企业破解发展瓶颈,用专业知识赋能地方产业升级。
随后,实践团走进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,开启生态保护学习之旅。馆内通过沉浸式多媒体演示、鲜活动植物标本陈列、互动式科普装置等多元形式,全方位呈现了淇河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、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湿地在涵养水源、调节气候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。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不时驻足交流,深刻认识到“保护淇河生态就是守护地方发展根基”,进一步树立了生态优先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。
活动最后,实践团前往“贯中游园”“许沟印象馆”等文化地标,沉浸式探寻淇河文化脉络。通过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、民俗展品及生动的场景复原,同学们全方位了解了淇河沿岸特色民俗风情与深厚文化底蕴,真切感受到淇河作为“诗河”的独特魅力。
此次“三下乡”活动,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入掌握了淇河三珍的历史渊源、制作工艺与文化象征,更在实地调研中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,激发了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的责任感。同时,实践团以淇河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、仁义礼智等传统美德为精神滋养,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,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,为今后服务地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(供稿部门:食品与化工学院 撰稿人:闵照永 审核:王跃强 编辑:郭歌 责任编辑:谭平)